聯系電話
0551-62826768
18019906335
工作時間:9:00-18:00 (周一至周五)
南繁,被譽為“中國種子的搖籃”,這里孕育的新種良種,從實驗室走向大田,從試驗田撒向全國各地。兩年多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下稱南繁研究院)成立,始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戰略導向,聚焦農業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以全球動、植、微種質資源,基因型、表型鑒定、生物安全三大學科為主責主業開展工作,為南繁育種增添新生機和新動力。
隨著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種業創新中心、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等科研基礎設施和關鍵共性平臺逐漸落地,科研共享平臺集群也逐步成型,“南繁硅谷”正沿著科研項目多元化、科研成果國際化、科研團隊年輕化的道路穩步前進。
尖端技術:加速育種智能化
表型是指具有特定基因型的個體在一定環境下所表現出的性狀的總和,比如水稻的株高、葉長等,表型研究對科研育種至關重要。
站在南繁田地間,從遠處看,一個個5.7米高、21米寬的“鋼鐵俠”可以在稻田中沿軌道靈活行進,這是我國目前最專業、技術含量最高的田間“高通量植物表型平臺”。
站在表型大田前,稍微抬頭,就能從內部看到其搭載的激光雷達、高光譜相機、深度相機等十余種監測儀器。其傳感器精度達95%,能夠提供肉眼無法識別出的抗倒伏、抗旱、抗病等多種性狀的詳細數據。
預計2024年下半年實現的表型平臺室內室外同時運轉,可以提供更多育種幫助。比如通過給水稻穗粒數和根系做橫切面分析,就能夠得到根系分布均勻程度、深度、面積等數據,從而為品種培育提供技術支持。
此外,在智能管理方面,南繁研究院分時分類管理系統和物聯網系統管理平臺也有了最新運用情況。
?自2022年11月投入使用以來,分時分類管理系統以農業遙感、AI、物聯網等技術為依托,實現了以地圖形式智能分析育種基地的面積統計、作物生長勢監測等數據,目前已經覆蓋了500畝地塊。
?物聯網系統管理平臺則是通過在基地布設氣象傳感器、土壤傳感器、水體傳感器、蟲情監測儀、孢子監測儀等設備,實現大規模育種材料田間試驗的實時監測與智慧管理,對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檢測出農田的空氣濕度、風速、土壤pH值等信息,并采集到作物生長過程中的葉長、葉寬、株高等參數,判斷不同環境參數對作物生長的影響程度,從而服務育種。
轉化成果:為產業和育種服務
南繁研究院主要圍繞表型鑒定、種質資源、生物安全三個方面展開科研攻關,為海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今年6月,南繁研究院與海南自貿區沃佳實業有限公司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7月,在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崖州灣分中心,南繁研究院與創新國際咨詢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首單粳稻品種獨家代理許可簽約儀式。
?南繁研究院牽頭建設的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崖州灣分中心于2022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發布并展示了中國農科院、中國熱帶科學院、海南大學等崖州灣科技城入駐企事業單位的1459件成果。
?2023年1月至今,其助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等單位在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崖州灣分中心進行推廣與轉化,預計轉化金額超200萬元。
人才匯聚:頂尖團隊合力攻關
目前,南繁研究員已引進科研團隊15支,科研人員200余人,其中常駐人員130人。各團隊協力攻關,參與育種的不同環節,使“南繁硅谷”實現了從育種到作物推廣的全鏈條創新。在智能技術運用方面,擁有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團隊、智慧化數字化南繁技術團隊;
在基因編輯方面,有南繁生物安全與風險評估團隊、基因編輯創新利用團隊;
?在育種方面,有南繁種子品質鑒定與分子改良團隊和水稻種質創新利用團隊。各科研團隊互相支持、通力合作、緊密創新,加快了育種的效率。
在人才梯隊建設上,南繁研究院的科研團隊涵蓋了從“老南繁人”到“80后”青年科學家再到“00后”研究生的老中青三代人。野生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團隊首席鄭曉明是“80后”,作物表型組學研究團隊成員的最高年齡在40歲以下,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團隊的平均年齡在28歲左右……一批能吃苦、會創新的科研工作者正在成長起來,接力傳承,為中國糧育好種。